宜宾学院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试行)

作者: 时间:2021-05-13 点击数:

宜宾学院

师范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过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目标达成直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旨在多层面了解与反馈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是否达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开课学部(院)和课程负责人提升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好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开课学部(院)应根据本办法及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并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宜宾学院师范类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

第二章  组织分工

第四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行学部(院)管理和课程负责人责任制。

第五条 学部(院)负责制订相关专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施细则,安排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定期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须与考核所依据的材料一起放置、归档。课程负责人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主要责任人。跨学部(院)开设的课程,由开课单位负责统筹,与教学班学生所在的学部(院)协调,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第三章  评价机制

第六条 评价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两个关联矩阵为基础。两个关联矩阵的合理性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有效性的保证,因此在评价前应确认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和合理性,确保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依据,并填写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附件1)。

第七条 评价主体与责任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主体涵盖学生、任课教师、学部(院)教学督导、学部(院)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由课程负责人组织该门课程任课教师具体实施。所有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落实评价。

第八条 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任课教师从所教授的班级中抽样1-2个教学班开展达成度评价,或抽取具有统计意义的样本数进行评价,样本中好、中、差的比例应合理。课程负责人应根据课程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类评价:

1.课堂教学类课程应以考核成绩的定量分析为主;

2.实验、实训等实践类课程应以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实验报告/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成绩的定量分析为主;

3.其他非考试类课程应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评价分析为主;

4.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等毕业综合训练应通过阶段性考核,如毕业论文(设计)要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来实现,以过程性考核、指导教师评分、其他教师评分、答辩成绩/展演成绩的定量分析为主;

5.毕业实习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我校专业指导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实习验收、实习报告等综合分析为主。

第九条 评价数据来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部(院)教学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要及时、客观、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主要有:

1.教师评学结果:过程性考核(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期中考核等)与终结性考核(标准化测试、课程论文、实习验收、研习报告等)数据;

2.学生自评结果: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数据;

3.利益相关方评价结果:如实习基地教师的评价、行业专家的评价等。

第十条 评价周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原则上在学期末课程考核结束后开始, 在下一学期开学前完成。

第十一条 文档记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记录要完整、可追踪。评价过程形成:“**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附件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附件2)等文档,由学部(院)存档,至少保存六年。

第十二条 结果运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作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学部(院)开展课程评估与各类优质课程评选的重要参考。各开课单位应反思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在实践中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课程设置及各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改进。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相应教师,帮助其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教学环节,如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调整评价策略等。教师须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持续改进,改进之处要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中明确标注。学部(院)要对课程的持续改进进行追踪和考核。

第四章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第十三条 考核成绩达成度计算。按照课程教学大纲,针对课程分目标对应的考核环节,分别求取对应评价方式结果的平均分,再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度: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一般依据 3-5个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得出,每个课程分目标达成度与权重之积相加为课程总目标达成度。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课程分目标达成度×权重)

示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考核成绩达成度计算

考核方式成绩

 

课程目标

期末考核成绩

60%

平时作业成绩

30%

课堂参与成绩

10%

权重

(须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权重,权重可根据课时占比设置)

课程目标1

10

20

10

4(课时)÷32(总课时)=0.125

课程目标2

40

40

30

12(课时)÷32(总课时)=0.375

课程目标3

30

30

20

8(课时)÷32(总课时)=0.250

课程目标4

20

10

40

8(课时)÷32(总课时)=0.250

总分

100

100

100

权重之和为1

对课程目标1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10分、20分、10分,如果样本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为:8分、15分、6分,那么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8÷10×60%+15÷20×30%+6÷10×10%=0.48+0.225+0.06=0.765

对课程目标2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40分、40分、30分,如果样本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为:32分、32分、24分,那么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32÷40×60%+32÷40×30%+24÷30×10%=0.48+0.24+0.08=0.800

对课程目标3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30分、30分、20分,如果样本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8分、18分、12分,那么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18÷30×60%+18÷30×30%+12÷20×10%=0.36+0.18+0.06=0.600

对课程目标4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20分、10分、40分,如果样本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8分、6分、20分,那么课程目标4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18÷20×60%+6÷10×30%+20÷40×10%=0.54+0.18+0.05=0.770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为0.765×0.125+0.800×0.375+0.600×0.250+0.770×0.250=0.738

第十四条 综合分析达成度计算。指综合采用考核成绩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评教数据等进行达成度计算,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办法由各学部(院)自行决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 1

**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表

(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确认主要项目

确认内容及要求

改进措施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

1.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应由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审核、批准才能实施。  

反复修改教课程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直到通过审核和批准。

2.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的内容应该规范、完整。

3.教学进度计划应该与校历一致,如遇节假日、军训、实习安排等,课程安排顺延。

4.教案中要有授课题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学生互动设计、作业等。

课程目标的确定

 

1.课程负责人或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必须逐条审核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一般应该由课程组(教学团队)来执行,确认具体的课程目标是否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至关重要。

2.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容易评估。

3.课程分目标不宜太多,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4.课程目标必须至少与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这种关联度不能很低或者不明确。

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1.不同的课程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具体方式包括讲授、平时作业、讨论、问答等。

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很重要

2.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3.所有教学过程一定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4.所有相关文卷应该归档保存。

课程目标达成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1.考核形式除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考试成绩外,应采用平时作业、课堂测验等形式考核学生是否获得指标点所列能力。

总结性评价如何合理实施是关键;考试成绩的分布应该合理

2.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经过学部(院)领导审核后存档。

考题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中的有效性

1.考题应覆盖所有课程目标,并与之相关联。

考题要真正能够反映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考题要有多样性,合理设计,答案要有具体、明确、合理的标准,尽量减少评卷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考题的区分度与难度应该适当。

3.评分标准明确、具体、合理。

4.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考试结果的合理性及考试成绩分析

1.要对考试的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如是否存在卷面分数普遍较低,但总评成绩较高的现象。

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分析报告的质量上,有没有发现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和进度安排。

2.要审核考试的区分度与难度是否适中。

3.考试成绩是否经过认真分析,找出问题,以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毕业要求达成。

合理性确认结论

□合理                         □不合理

合理性确认执行人

签名:                         日期:

合理性确认执行人的建议

 

 

说明:

1. 合理性评价是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依据是否合理进行确认,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先确认依据合理,再做达成度评价分析。

2. 合理性确认由评价小组指定专人负责。

 

 

 

 

 

 

 

 

 

 

 

 

 

 

附件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

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创新课程

学时/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对象

专业+年级

选课人数

 

参评人数

 

任课教师

 

课程责任人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强度

课程总目标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

……

注:此表中所有信息应与相应课程教学大纲保持一致,HML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

三、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课程分目标

平时作业

课堂参与

……

期末考试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注:1.评价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参与、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在课程目标对应的评价方式空格中画“√”。

2.将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分目标内容填入相应位置。

四、考试试题对应课程分目标(不通过试卷考核的课程不填写此部分)

课程目标1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小题号

……

……

小计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分值

……

……

 

课程目标2

小题号

 

 

 

 

 

 

 

 

 

 

小计

分值

 

 

 

 

 

 

 

 

 

 

 

课程目标3

小题号

 

 

 

 

 

 

 

 

 

 

小计

分值

 

 

 

 

 

 

 

 

 

 

 

课程目标4

小题号

 

 

 

 

 

 

 

 

 

 

小计

分值

 

 

 

 

 

 

 

 

 

 

 

总分

100

注:1.将实际试题序号填入对应的课程目标空格中,每题下方填写该题分值。

    2.此表中的课程分目标只写目标名称,如“课程目标1”。

五、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评价方式及比例

目标分值

实际平均分

分目标权重

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1

评价方式1

%

 

 

 

 

评价方式2

%

 

 

……

%

 

 

课程目标2

评价方式1

 

 

 

 

 

评价方式2

 

 

 

……

 

 

 

……

评价方式1

 

 

 

 

 

评价方式2

 

 

 

……

 

 

 

课程总目标计算:

 

注:1.此表中的课程分目标只写目标名称,如“课程目标1”,分目标权重之和为1

2.目标分值为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方式的满分,同一评价方式目标分值之和为100

3.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评价方式的平均分。

4.课程分目标达成度为:

5.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为:∑(课程分目标达成×权重)

六、课程分析与改进措施

(一)课程分析。主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目标实现途径、评价依据、评价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学习成果或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二)改进措施(示例)

须改进的方面

改进措施

定期做出适当记录,以便评估学生能力的取得程度

通过布置和收集实验预习报告,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评估学生能力 a的达成度;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实验表现,评估学生能力b的达成度;通过细化实验报告的要求,收集和评估实验报告的质量,记录和评估学生能力cd 的达成度。

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课程持续改进中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较弱,因此将组织开发计算机辅助实验设计的软件,并鼓励学生参与课余创新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大赛,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

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计算机资源,组织开展实验设计的辅助教学。

……

……

七、其它相关说明

(一)对不适合做量化计算的课程进行说明。

(二)对选课但未参与评价学生情况进行说明。

(三)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附录:每位学生的某门课程目标达成度(示例)

    课程信息

 

学生信息

课程分目标

评价方式1

期末考核成绩

60%

评价方式2

平时作业成绩

30%

评价方式3课堂参与成绩

10%

……

分目标达成度

总目标达成度

1

180905001

丁秋华

课程目标1

8

15

6

 

0.765

0.738

课程目标2

32

32

24

 

0.800

课程目标3

18

18

12

 

0.600

课程目标4

18

6

20

 

0.770

2

学号

姓名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3

学号

姓名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4

学号

姓名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

 

 

 

 

 

备注:课程分目标权重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的权重

分别为:0.1250.3750.2500.250

说明:某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1.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

对课程目标1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10分、20分、10分,如果某学生的实际得分分别为:8分、15分、6分,那么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8÷10×60%+15÷20×30%+6÷10×10%=0.48+0.225+0.06=0.765

对课程目标2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40分、40分、30分,如果某学生的实际得分分别为:32分、32分、24分,那么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32÷40×60%+32÷40×30%+24÷30×10%=0.48+0.24+0.08=0.800

对课程目标3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30分、30分、20分,如果某学生的实际得分分别为:18分、18分、12分,那么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18÷30×60%+18÷30×30%+12÷20×10%=0.36+0.18+0.06=0.600

对课程目标4的考核中,期末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参与成绩的总分分别为20分、10分、40分,如果某学生的实际得分分别为:18分、6分、20分,那么课程目标4的达成度计算结果为:

18÷20×60%+6÷10×30%+20÷40×10%=0.54+0.18+0.05=0.770

2.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计算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课程分目标达成度X权重)

某门课程的课程分目标1、课程分目标2、课程分目标3、课程分目标4的权重分别为:0.1250.3750.2500.250,那么某学生的某门课程总目标达成度为0.765×0.125+0.800×0.375+0.600×0.250+0.770×0.250=0.738

 

Copyright© 2019 宜宾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