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燕老师利用CCtalk直播平台,以人文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的课程实践为例,分享了课程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大家对评价和评估、学习成果和学习效果两组概念经常混淆,在教学设计与实践时,需要首先明确这两组概念的内涵。
评价vs评估,这两个词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分别是“assessment”和“evaluation”。评价“assessment”指信息收集、分析、解释及有关的活动;而评估“evaluation”指以这些信息为证据,对评估对象作价值和有效性判断。评价和评估是分别指两类不同的活动,评估主要是从管理角度,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专业、课程质量的价值和有效性进行判断,评价则是从课程教学角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习成果vs学习效果,随着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Education,简称OBE)教育理念的盛行,学习成果(Learningoutcomes)这一概念被经常使用。然而,“Learning outcomes”应该翻译成“学习成果”还是“学习效果”一直有争议。这里参考赵炬明教授的概念界定,把管理角度的“Learningoutcomes”译为“学习成果”,把从课程教学角度看的“Learning outcomes” 译为“学习效果”。对于课程来说,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是否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知识的掌握情况、计算能力、编程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至于如何把课程的学习效果转化为专业的学习成果,则需要用到专业矩阵,具体可以参考赵炬明教授《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一种是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学习笔记、思维导图、测试、写作、个案研究、项目、作品等。
图1 常用评价方法
另一种是基于迪·芬克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在《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设计原则》中,迪·芬克研究了深层学习的特点,提出深层学习的教学目标有六个维度:知识基础、知识应用、综合(知识整合)、人文、关心和学会学习。基于迪·芬克教育目标分类思想,巴克勒和梅吉尔推荐了50个评价方法,具体如下。
图2 常用评价方式
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不同的是,迪·芬克把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目标都进行了整合。虽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达到这些目标,迪·芬克认为课程设计应尽可能多地包括这些维度,涉及维度越多,学习会越深入,效果也越显著。
接下来,许燕燕老师以所授课程《中外教育史》为例,结合该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借鉴巴克勒和梅吉尔推荐的评价方法,分享了基于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如在知识应用维度,主要采用文献评论和研究报告这两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献评论是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鉴别事实和观点,并摘出某些部分让学生做评价,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而研究报告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家教育思想或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科学地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完成研究报告。
在分析评价维度,主要设计了立场选择、自由讨论、辩论赛等评价方式,通过让学生公开演讲、辩论,教师和同学用评价量表就演讲者表达及内容作出评价反馈。
在人文维度,通过名著阅读、角色扮演,让学生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研究教育家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掌握学科知识和思维训练。
最后,许老师分享了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即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认知模型,老师的责任是设计、引导和管理这个过程。在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上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营造轻松开放、积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重视教学的过程。
图4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效果是评价课程设计效果的基本标准,也是整个课程设计中困难的部分,正如赵炬明教授所言:目前在“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所有领域中,学习效果评价是最短的短板,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老师们的有效实践经验总结,和脑科学、学习科学的研究还未能有效结合。因此,关于学习效果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待继续研究和实践修订。
来源:欧亚教发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告知